被蚊子叮一定要擦藥嗎?皮膚科醫師解析5種免用藥止癢法
前言
夏天一到,惱人的蚊子也隨之出沒。無論是在戶外踏青或是在家中睡覺,都難免被叮得滿身包。蚊子叮咬後引起的奇癢感,常常讓人忍不住搔抓,但抓破皮不但可能留下疤痕,更可能引發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究竟被蚊子叮咬後,是否一定要擦藥膏?手邊沒有藥時,又該如何快速止癢呢?
為什麼蚊子叮咬會又紅又癢?
許多人以為蚊子叮咬的癢感來自其「酸性」唾液,但這其實是個誤解。皮膚科醫師指出,蚊子在吸血時會注入含有多種蛋白質的唾液,以防止血液凝固。
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將這些外來蛋白質視為「敵人」,刺激皮膚中的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Histamine)。組織胺就是造成局部皮膚發炎、血管擴張,進而產生紅腫、搔癢感的真正元兇。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搔抓」會讓你更癢。搔抓的動作會進一步刺激皮膚,導致更多組織胺被釋放,形成「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惡性循環。
被蚊子叮一定要擦藥嗎?優先採取的處理
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叮咬的數量不多,症狀輕微,身體的免疫系統在幾天到一兩週內會自行緩解這些反應。但在症狀消除前,首要任務是「止癢」與「避免搔抓」。
步驟一:清潔患部
被叮咬後,可立即使用肥皂水(偏鹼性)或清水清洗患部。這一步雖然無法中和已經進入皮膚內的蛋白質,但有助於保持皮膚清潔。
步驟二:冰敷是最佳的物理止癢
這是皮膚科醫師公認最有效且無副作用的免用藥方法。使用毛巾包裹冰塊或冷飲,對患部進行冰敷,每次約10至15分鐘。
冰敷有兩大好處:
1. 血管收縮: 低溫能讓微血管收縮,減少組織胺的釋放,有效減輕紅腫。
2. 轉移注意力: 冰涼感會優先佔據神經傳導,大腦會先接收到「冷」的訊號,進而暫時忽略「癢」的感覺。
步驟三:抑制搔抓
如果還是很癢,可以改用輕拍、按壓(按壓10秒)的方式,代替用指甲搔抓,避免抓破皮膚。
手邊沒有藥?天然與居家止癢替代方案
如果冰敷後仍感到搔癢,手邊又沒有藥膏,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源自天然或居家的替代方案:
蘆薈(Aloe Vera): 新鮮蘆薈中的蘆薈素被認為有中和毒素、舒緩發炎的作用。可取用透明的蘆薈凝膠塗抹患部。
檸檬汁: 檸檬中的檸檬酸(Citric Acid)具有緩和發癢的效果。可用棉花棒沾取少量檸檬汁塗抹,但效果最佳的是檸檬汁液而非檸檬皮。
小蘇打糊(Baking Soda Paste): 根據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的建議,將食用的小蘇打粉與水混合成糊狀,塗抹在叮咬處,有助於緩解癢感。
鹽巴: 部份資料來源提到可用鹽巴或鹽水塗抹,能使腫塊軟化並止癢。
應避免的錯誤偏方:
– 塗抹口水: 口水中含有大量細菌,若叮咬處有微小傷口,塗抹口水反而會大幅增加感染風險。
– 塗抹牙膏、蒜頭、醬油: 這些物品同樣未經殺菌,且可能帶有刺激性,容易引發接觸性皮膚炎,讓狀況更糟。
什麼時候才需要藥物?止癢藥膏成分大解析
當叮咬處的紅腫範圍過大、癢感到無法忍受,或居家方法無效時,就該考慮使用藥物。市面上的止癢藥膏成分眾多,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主要藥物成分
市售藥膏通常分為以下三種主力,有些產品會混合多種成分:
藥物類型
主要作用
注意事項
抗組織胺 (Antihistamine)
直接對抗組織胺,是消腫、止癢的主力成分。
效果最直接,是許多蚊蟲藥膏(如MUHI)的主要成分。
類固醇 (Steroid)
具有強效的「抗發炎」作用,能快速壓制嚴重的紅腫反應。
許多人害怕類固醇,但短期局部使用弱效類固醇是安全的。不建議使用於已經抓破皮的傷口上。
局部麻醉劑 (Local Anesthetic)
如 Lidocaine,透過麻痺局部神經來達到止癢效果。
僅止癢,本身沒有消炎、消腫的功能。
輔助與舒緩成分
清涼劑(Menthol, Camphor): 即薄荷、樟腦。市面上常見的綠油精、萬金油、小白護士等產品,主要都靠這類成分。它們並不是在治療發炎,而是利用強烈的清涼感來「轉移」大腦對癢感的注意力,達到立即的舒緩。
重要警示: 根據台灣食藥署與兒科醫師建議,含有薄荷或樟腦成分的藥品,禁止使用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因其可能引發神經毒性反應。
非類固醇抗發炎成分: 例如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或金盞花萃取物,具有類似類固醇的溫和抗發炎效果。
保濕/修護成分: 如神經醯胺(Ceramide)、泛醇(Panthenol,即維生素B5)。這類成分本身不具止癢藥效,但能保護皮膚屏障,若叮咬處已被抓破皮,使用這類溫和的產品有助於傷口修復。
殺菌劑(Isopropylmethylphenol): 用於預防傷口感染,對於小黑蚊叮咬後容易抓破的情況特別適用。
為什麼有些人被叮咬會腫成「麵龜」?
有些人被蚊子一叮,就腫起一大塊,甚至像被蜜蜂蜇到一樣,這種情況被稱為「斯基特症候群」(Skeeter Syndrome),或稱「蚊咬綜合徵」。
這不是因為蚊子比較毒,而是該名個體的免疫系統對蚊子唾液中的蛋白質產生了嚴重的過敏反應(也稱為大型局部反應)。這種反應在兒童身上尤其常見,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尚未「習慣」這些外來蛋白質。
此外,長期居住在某地的人,會對當地蚊蟲漸漸產生「耐受性」,反應會越來越輕微。這解釋了為什麼小朋友和剛到外地的遊客,被叮咬後的反應會特別嚴重。
關於小黑蚊:
在台灣,還有一種俗稱「小黑蚊」的「台灣鋏蠓」(牠不是蚊子)。被牠叮咬通常更癢、更痛,且會留下持續很久、容易色素沉澱的小紅點。處理方式相同,但因為癢感更劇烈,常需要使用到類固醇藥膏才能有效壓制。
什麼情況必須就醫?
雖然多數叮咬是過敏反應,但最怕的就是抓破皮導致的「細菌感染」,演變為「蜂窩性組織炎」。
請立即就醫的警訊:
出現感染症狀: 叮咬處除了紅腫,還伴隨明顯的發熱感、觸痛,甚至流出黃色膿液。
全身性症狀: 開始發燒、感到寒顫、精神萎靡或食慾不佳。
範圍持續擴大: 紅腫範圍在冰敷或擦藥後仍持續擴散。
嚴重全身過敏: 出現蕁麻疹、淋巴結腫大,或(極罕見)呼吸困難、過敏性休克。
叮咬在特殊部位: 如叮在眼皮、眼周,導致嚴重腫脹影響視力時。
常見問題
Q1:為什麼我擦了藥膏還是沒效?
可能原因有三:1. 你用錯藥了(例如用清涼劑去壓制嚴重的過敏發炎);2. 你的過敏反應太強烈(如斯基特症候群),需要口服抗組織胺或更強效的處方藥膏;3. 你的患部已經不是單純過敏,而是轉為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需要的是抗生素治療。
Q2:叮咬處起了水泡,該弄破嗎?
不要弄破。 水泡是嚴重發炎反應導致組織液滲出。水泡的表皮是最好的天然屏障,弄破它會大幅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應讓其自行乾燥、吸收。
Q3:綠油精、萬金油真的有效嗎?
它們的清涼成分(薄荷、樟腦)對於轉移注意力、暫時緩解癢感是有效的,但它們並不能「治療」發炎或消腫。對於嚴重的腫包,效果有限。再次提醒,2歲以下嬰幼兒禁用。
Q4:塗口水、牙膏、醬油止癢有用嗎?
完全沒用,而且非常危險。這些東西未經殺菌,塗在皮膚上,尤其若有微小傷口,極可能引起感染,讓狀況惡化。
總結
被蚊子叮咬時,不必驚慌地立刻找藥擦。首要步驟是保持清潔、立即冰敷,並「絕對不要抓」。輕微的癢感多半會自行緩解,或可使用蘆薈、小蘇打糊等居家方式舒緩。若癢感嚴重或腫脹明顯,才需使用含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的藥膏來壓制發炎。如果患部出現發熱、觸痛、流膿或發燒,則是感染跡象,必須立即尋求醫師協助。
資料來源
蚊子叮一定要止癢藥膏?檸檬、鹽巴竟都能派上用場 – 早安健康
被蚊子叮好癢!手邊沒有藥,該怎麼止癢?皮膚科醫師親傳
【防蚊】被蚊子叮成紅豆冰,要止癢只能靠擦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