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宣传

2023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以下简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将为残疾人、老年人权益保护提供更强的法治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作出规定,填补了以往法律政策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立法充满了温度,为改善民生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无障碍知识
↓↓↓
一、什么是无障碍环境?
无障碍环境是指为便于残疾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所进行的建设活动。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和服务无障碍。
二、无障碍设施服务哪些人群?
无障碍设施既服务于各类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等7类)、老年人等群体,也服务于行动不便的群体,如病人、孕妇及儿童,以及情境性障碍人群,如临时伤残者、携大件行李者、携婴儿车者等。
三、什么是无障碍通道?
无障碍通道是指在坡度、宽度、高度、地面材质、扶手形成形式等方面方便行动障碍者通行的通道。
四、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有哪些?
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包括标识、盲文、标牌、楼层示意图、语音提示系统、电子显示屏语音转换系统等。信息无障碍设施并非只适用于残障人士,实际它使我们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受益。
五、无障碍服务有哪些?
无障碍通道是指在坡度、宽度、高度、地面材质、扶手形成形式等方面方便行动障碍者通行的通道。
六、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意义
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协调增进残疾人、老年人等全体人民的各项福祉,充分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从根源上破解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更好法治条件。
-新法看点
一是将残疾人、老年人作为重点保障对象。新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扩大了受益群体,总则第一条明确立法目的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过程中,始终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理念、思路和举措。在无障碍社会服务方面,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围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司法诉讼仲裁、公共交通、教育考试、医疗卫生、文旅体育等场景下的无障碍服务分别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
三是增加税收激励措施,完善体验试用等监督机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设保障措施专章。对“开展无障碍环境理念的宣传教育”“制定或者修改涉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标准”“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建设无障碍环境,需要法治护航
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爱的付出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哪些力所能及的举动
能为身边的无障碍环境出一份力呢?
一起来看看吧
↓↓↓
原标题:《普法宣传 |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让“有碍”变“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