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野】惹是生非的地质体

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是水动力很复杂的地方。在这里,各种水动力条件和泥沙条件变化剧烈,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质体,拦门沙就是该处一种常见的泥沙堆积体。在潮汐河口,一般都有拦门沙发育。在河口地区江河水和海水相互顶托,致使水流分散,流速变缓,海水和河水间的凝聚作用,使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堵塞河口隆起的堆积砂体,这就是拦门沙。
在我国,黄河河口的拦门沙是发育较快,对河流影响较大的地质体。黄河口的拦门沙形成于黄河入海口门附近或口门外的海滨以外。拦门沙形成以后,会使河流的泥沙入海受到阻碍,使上游来水中含有的大量泥沙发生沉积,它不仅不利于冲刷河床,反而使淤积作用加快,随着淤积愈来愈严重,就会形成河道堵塞,引起河道的壅水和加速河道的淤积。长此以往,很容易在洪水期造成河水入海不畅,致使河水上涨而造成洪水外溢,淹没良田、房屋和生产设施。洪水的灾害,很大程度上是由拦门沙引起的,因此说,拦门沙是一个惹是生非的地质体。
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有十几亿吨,泥沙沿河道不断沉积,使河道不断淤积升高。入海时剩下几亿吨的泥沙都要沉积在河口和近海区域,泥沙淤积的结果,使得黄河口地区河口汊道纵横交错,形成漏斗形或沙嘴形的拦门沙。黄河口的拦门沙长约11千米,宽约8千米。例如,1984年汛期,黄河流量达3000立方米/秒,河、海双向动力损失较大,因此,流速接近于零,水流挟沙力和潮波掀沙力大为减小。粗泥砂和海底的悬沙汇集,形成高含沙区,沉积形成长约7千米的沙岗式拦门沙体。
展开全文
对于河口拦门沙必须及时清除,这样才能保证洪水期河水的顺利入海。我国在清除黄河口的拦门沙时,采取了种种措施。从而减轻了它对河道和海岸的影响。例如1989年。在黄河口门处曾用挖泥船疏浚河口,确保了当年洪水的顺利入海。近几年,除注意加强加高黄河堤坝外,还逐渐推广引用洪水来造地、改良盐碱地,同时获取淡水资源,从而减少了入海的泥沙,使拦门沙的形成受到抑制。
拦门沙是河流和海洋动力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理拦门沙成为黄河治理中的关键问题。拦门沙经过疏浚和机械动力挖沙后,可以使大量的洪水携带泥沙入海。洪水期泥沙入海的量越大,越容易冲刷河床,使河床坡度降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水出好河”的道理。河口地区河道坡度降低了,就会影响上游地区的坡度一段段地相应降低。这对于黄河河道的治理是大有益处的。因此,用各种办法使拦门沙变小是很重要的,它是黄河治理的关键问题。黄河泥沙的入海量减少,可以使拦门沙变小,因此首先要把黄河的泥沙在中下游就引到两岸以外,使其在河床以外淤积,以减少整个河流携带的入海泥沙量。
当拦门沙形成时,就尽量采用机械力来使其减少、消除。科学家们提出用震动法使拦门沙在水中悬浮,借助落潮时的力量带入大海。这是巧用潮汐力来清除拦门沙的例子。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治理拦门沙,以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